環(huán)保石灰窯操作技術
-混燒石灰窯生產操作中有關窯況的判定與調整
1、煅燒區(qū)伸長或縮短
煅燒區(qū)伸長主要表現(xiàn)是灰溫和頂溫均升高。發(fā)生的原因通常為:在窯壁有結瘤,阻礙窯的正常通風;燃料的粒度不均勻,粒度較大的燃料通常滾落到窯的四周,而粒度較小的燃料留在窯中央。這樣,送入窯內的空氣力圖通過阻力較小的四周部分向上燃燒。而中央物料密度大,空氣阻力大,所以中央的燃料因缺氧而燃燒緩慢,于是煅燒區(qū)伸長。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是檢查石灰石和焦炭過篩情況,保證進入窯內的物料粒度均勻;檢查窯頂布料裝置,使窯內石灰石與焦炭分布均勻。
煅燒區(qū)縮短通常是由配焦比小引起的。此時石灰窯的生燒量增加,窯氣中CO2含量減少和窯溫下降。處理方法是在不改變出灰量的情況下,適當增加配焦比。
2. 煅燒帶上移或下移
1》煅燒帶上移通常是由于裝入的燃料粒度過小,燃料過早燃燒而引起的。此外,出料量太少或送風量太大也會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。伴隨這種現(xiàn)象是窯頂出口窯氣溫度升高,底部灰溫降低,生燒量增加。其處理辦法是檢查焦炭過篩情況,若屬于燃料粒度太小所致,應及時調整粒度,篩掉焦末,并適當增加配焦比0.2~0.3%。若是出料量過少或送風量太大,要適時增加出料量或調小風量,待煅燒帶恢復正常后再按正常出料或送風。
2》煅燒帶下移通常是由于裝入的燃料粒度過大;出灰量過多,使石料在窯內的停留時間短;或風壓小,送風阻力大,風量不足和調整不及時等引起的。其特征是出灰溫度升高,窯氣溫度下降,在出料時有紅料或未燃盡的焦碳。遇到這種情況,必須減少出料量,并要適當加大風量。
3 偏窯
偏窯現(xiàn)象主要表現(xiàn)在窯的同一水平截面溫差太大,通常是由布料及出料不均勻、通風不均勻、或窯壁某處結瘤造成。此時窯料面單邊有嚴重串火,窯底溫高,出灰中不僅有夾生石灰、過燒石灰,還會有石灰石和未燃盡的焦炭。此時石灰質量極差。
遇到偏燒現(xiàn)象時,若屬于結焦所造成,就要首先處理好結焦,并檢查一下布料情況。在操作上要本著多出少上的原則,保持正常出料,減少每班上料次數,把料面往下移到一定深度。降低料層的過程要慢,逐步進行。在降料面過程中由于窯氣溫度會升高,熱利用率降低,因此調整的同時應將配焦比增加O.2~0.3%。確定料位到預定位置后開始上料,先連加2斗焦炭,當料面燃燒均勻之后,即可進行投混合料。上料過程中間停頓一段時間,然后加料一直到正常料位。出料則是從上料l小時后開始,每小時出2次,每次出料5分鐘(停止上料時不出料),一直到料位正常后按正常出料。前期上料時風量應低于正常送風量,隨著料位的升高按頂溫逐漸加風,頂溫在上料時控制在140~160℃范圍內。
4 結焦掛瘤
結焦掛瘤的主要原因是:
(1)石灰石中二氧化硅等雜質多;
(2)燃料水份含量過高,布料不勻;
(3)風量大,燃料多,造成窯溫急劇上升。結焦的位置大多在窯的中部、上部,輕者為掛瘤,重者為焦塊,嚴重時整個窯體料面會被結死,使窯內物料不能下沉,影響石灰窯的正常生產作業(yè)。
當發(fā)現(xiàn)窯體結焦后,首先確定焦塊的位置。如焦塊在火眼或熱電偶孔附近,可以用鋼棒直接將焦塊捅掉;若焦塊在窯體看不到的地方,可通過感知窯體的溫度大致確定焦塊的位置,用冷卻法處理。對于窯體上部結焦時,可降低窯內的料位,使窯體上部溫度下降。這時,焦塊中含有的CaO遇冷后易風化脫落,使焦塊掉下來。對于窯體下部有焦塊時,可適當加大送風量,使焦塊部位的燃料充分燃燒,火位上移,而焦塊被窯底鼓入的冷氣冷卻,風化脫落。當窯體中部有焦塊時,可上滿料,加大送風量使火位適當上移,焦塊處溫度下降,此時適當進行卸灰,靠上邊的重料將焦塊壓下來。
在生產實際過程,為了使環(huán)保石灰窯煅燒正常,發(fā)揮出最大的效能,必須根據窯況適時制定和調整工藝參數,保持合理的操作,利用先進的石灰窯設備進行有效控制和調節(jié)。真正做到物料質量有保證,操作方法合理得當,調整措施行之有效,才能為后面工序的順利進行創(chuàng)造有利的條件。